异物卡喉时,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解除气道梗阻的有效手段,但成人与儿童因生理结构差异,操作方法有所不同,需根据施救对象选择正确方式,具体差异及操作要点如下:
一、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
适用场景:
患者意识清醒,但因异物卡喉无法说话、咳嗽或呼吸,面部发紫。
操作步骤:
- 站位与姿势:
- 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,双脚前后分开,前脚距离患者约一脚宽,后脚脚跟踮起,保持身体稳定。
- 双手环绕患者腰部,使患者身体前倾,头部略低,嘴巴张开,便于异物排出。
- 手部位置:
- 一只手紧握成拳,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、脐上两横指处(剑突下方),此处为腹部冲击的正确位置。
- 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,通过双手协同用力增强冲击效果。
- 发力动作:
- 快速、有力地向内、向上冲击患者腹部,动作短促而迅猛,每次冲击应形成明显的向上推力。
- 冲击频率约每秒1次,连续进行5-6次,观察异物是否排出。
- 若异物未排出,重复操作,直至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。
注意事项:
- 避免用力过猛,以免造成腹部器官损伤。
- 若患者失去意识,立即让其平卧在坚实平面上,进行心肺复苏,同时呼叫急救人员。
二、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(1岁以上)
适用场景:
儿童意识清醒,但因异物卡喉无法说话、咳嗽或呼吸,面部发紫。
操作步骤:
- 站位与姿势:
- 施救者站在儿童背后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以保持身体平衡。
- 从背后抱住儿童腰部,使儿童身体前倾,头部自然下垂,有利于异物排出。
- 手部位置:
- 一只手握拳,拳眼处放在儿童腹部正中线、脐部上方两横指处(约脐上两横指处),注意不要放在剑突下。
- 另一只手抓住拳头,双手快速、有力地向内、向上冲击腹部。
- 发力动作:
- 每次冲击动作要明显分开,连续冲击5-6次,观察儿童是否将异物排出。
- 若异物未排出,可重复操作,直到异物排出或儿童失去意识。
注意事项:
- 儿童体型较小,施救者发力时要控制力度,避免造成内脏损伤。
- 若儿童失去意识,立即让其平卧,进行心肺复苏,同时呼叫急救人员。
三、1岁以下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
适用场景:
婴儿意识清醒,但因异物卡喉无法哭泣、咳嗽或呼吸,面部发紫。
操作步骤:
- 拍背法:
- 将婴儿的身体面朝下,放在施救者手臂上,手臂贴着婴儿的前胸,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抓住婴儿的下颌骨位置。
- 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中间进行拍击,每次拍击动作要明显分开,连续拍击5次,观察婴儿是否将异物排出。
- 胸部按压法:
- 若拍背5次后异物仍未排出,将婴儿翻转成面朝上,放在施救者手臂上,手臂贴着婴儿的背部,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抓住婴儿的两侧脸颊。
- 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在婴儿胸骨下半段进行按压,每次按压动作要明显分开,连续按压5次,观察婴儿是否将异物排出。
- 交替进行:
- 拍背法和胸部按压法交替进行,直至异物排出或急救人员到达。
注意事项:
- 婴儿身体结构脆弱,操作时要格外小心,避免用力过猛。
- 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部厚度的1/3,频率约为每分钟100-120次。
四、通用原则与注意事项
- 及时识别:
- 发现气道异物梗阻时,首先判断患者能否说话或咳嗽。若能,鼓励咳嗽;若不能,且面部发紫,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- 避免二次伤害:
-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,都要避免用力过猛,以免造成腹部器官或内脏损伤。
- 及时就医:
- 即使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异物排出,患者或儿童仍需及时就医,以检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的损伤或并发症。
- 预防为主:
- 在进食时,应细嚼慢咽,避免大笑、说话或奔跑;对于儿童,要避免让其接触小玩具、硬币等易吞咽的小物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