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烫伤处理需遵循“冲、脱、泡、盖、送”五字诀,正确流程可最大限度减轻伤害并促进愈合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:
一、冲:立即冷却降温
操作要点:
- 时间:受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,持续15-30分钟(或至疼痛明显减轻)。
- 水温:使用15-20℃的流动自来水或凉水,避免冰水(可能冻伤皮肤)或热水(加重损伤)。
- 范围:确保水流覆盖整个受伤部位,包括周围未破损皮肤。
- 特殊情况:
- 面部烧伤:用湿毛巾冷敷,避免水流入眼睛或口鼻。
- 化学烧伤:先冲洗至少20分钟,再脱去污染衣物(避免中和反应)。
作用:
- 降低皮肤温度,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损伤。
- 缓解疼痛,抑制炎症反应。
二、脱:小心去除衣物
操作要点:
- 顺序:在冷水冲洗后,从伤口边缘向外轻轻脱去衣物。
- 方法:
- 若衣物与伤口粘连,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,避免强行撕脱导致皮肤撕裂。
- 保留粘附的布料(如化纤衣物),用干净纱布覆盖后送医处理。
- 禁忌:
- 勿用酒精、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涂抹伤口。
- 勿挑破水泡或撕去脱皮(可能引发感染)。
作用:
- 防止衣物纤维进一步损伤皮肤。
- 暴露伤口,便于后续处理。
三、泡:持续浸泡降温(可选)
适用场景:
操作要点:
- 容器: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(水温同“冲”步骤),持续10-20分钟。
- 注意:
- 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低温症(尤其儿童或老人)。
- 若伤口已破溃,浸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,需谨慎。
作用:
四、盖:清洁覆盖保护
操作要点:
- 材料选择:
- 优先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布。
- 无纱布时,可用保鲜膜、干净毛巾临时覆盖(避免使用绒毛布料)。
- 覆盖方法:
- 轻轻覆盖伤口,避免压迫或摩擦。
- 勿涂抹牙膏、酱油、紫药水等“偏方”(可能引发感染或干扰医生判断)。
- 特殊处理:
- 面部烧伤: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,避免压迫口鼻。
- 眼部烧伤:用干净湿毛巾覆盖,立即送医。
作用:
- 防止伤口污染,减少感染风险。
- 保护创面,避免二次损伤。
五、送:及时就医评估
送医指征:
- 必须送医的情况:
- Ⅱ度及以上烧伤(水泡、破溃、皮肤发白或焦黑)。
- 面部、关节、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烧伤。
- 化学烧伤、电烧伤、吸入性损伤(如呼吸道烧伤)。
- 儿童、老人或合并其他疾病(如糖尿病)的患者。
- 紧急处理:
- 送医途中保持伤口清洁,避免覆盖过厚衣物(影响散热)。
- 若患者休克(面色苍白、脉搏细弱),需平卧并抬高下肢。
作用:
- 专业医生评估烧伤深度、面积及并发症风险。
- 及时进行清创、抗感染治疗及功能恢复指导。
六、常见误区与禁忌
- 错误做法:
- 涂抹牙膏、酱油、香油等“偏方”(可能引发感染或加重损伤)。
- 挑破水泡或撕去脱皮(增加感染风险,影响愈合)。
- 用冰水或冰块直接冷敷(可能导致冻伤)。
- 特殊烧伤处理:
- 电烧伤:立即切断电源,用干燥木棍等绝缘物挑开电线,再按五字诀处理。
- 化学烧伤:大量冲洗后,记录化学物质名称(便于医生针对性治疗)。
七、预防烧烫伤建议
- 家庭安全:
- 热水、热汤远离儿童活动区域,使用防烫桌垫。
- 电器(如电熨斗、电暖器)使用后及时断电。
- 厨房安全:
- 炒菜时避免油温过高,使用锅盖隔离热油。
- 微波炉加热食物后,先搅拌再食用(避免局部过热)。
- 儿童防护:
- 避免让儿童接触热水壶、打火机等危险物品。
- 教导儿童远离火源、热源。
烧烫伤处理需争分夺秒,正确执行“冲、脱、泡、盖、送”可显著降低伤害程度。若伤情严重或不确定处理方式,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