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,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甚至死亡。掌握“移、降、补、送”四字急救诀,能快速控制病情,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以下是具体操作指南:
一、移:迅速脱离高温环境
- 转移至阴凉通风处
- 立即将患者从高温、高湿或阳光直射环境中移出,优先选择空调房、树荫下或通风良好的室内。
- 避免误区:不可让患者直接吹冷风(如空调直吹),防止血管剧烈收缩引发不适。
- 去除衣物,促进散热
- 解开患者领口、腰带、鞋带等紧身衣物,脱去多余外层服装,保持皮肤暴露以加速散热。
- 若患者意识清醒,可协助其更换干燥衣物;若意识模糊,需优先处理核心症状。
二、降:快速降低体温
- 物理降温优先
- 冷敷:用湿毛巾或冰袋敷于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等大动脉处,每5-10分钟更换一次。
- 擦拭:用温水(20-30℃)擦拭全身,重点擦拭额头、四肢、背部,避免用酒精或冷水(可能引发寒战,反而升高体温)。
- 风扇辅助:若环境允许,可用风扇对着患者吹风,加速空气流动。
- 避免极端降温手段
- 不可将患者浸入冰水中(易导致心律失常)。
- 不可用冰水直接冲洗头部(可能引发脑血管收缩)。
- 监测体温
- 若有条件,每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,目标是将核心体温降至38.5℃以下。
- 若患者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意识障碍,需立即送医。
三、补:补充水分和电解质
- 意识清醒者:少量多次饮水
- 给患者饮用含盐饮料(如淡盐水、运动饮料),每次100-200毫升,间隔15-20分钟一次。
- 避免误区: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(可能引发呕吐或水中毒),不可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(会加重脱水)。
- 意识模糊或呕吐者:静脉补液
- 若患者无法自主饮水,或出现频繁呕吐、腹泻,需用湿毛巾湿润口腔,并尽快送医进行静脉补液。
- 家庭替代方案:用棉签蘸水湿润患者唇部,缓解口干不适。
- 补充电解质
- 中暑时人体大量丢失钠、钾等电解质,单纯补水可能引发低钠血症。
- 优先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(如口服补液盐),或自制淡盐水(1升水加1克盐)。
四、送:及时转运至医院
- 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
- 体温持续≥40℃且物理降温无效。
- 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或行为异常。
- 呼吸急促、心率加快(>120次/分)或血压下降。
- 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痉挛等症状。
- 送医途中注意事项
- 持续降温:用湿毛巾覆盖患者身体,保持通风。
- 监测生命体征:观察呼吸、脉搏、意识状态,若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骤停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(CPR)。
- 提前联系医院:告知患者症状和中暑史,以便医院准备急救设备(如冰毯、降温仪)。
五、预防中暑的关键措施
- 高温时段避免外出
- 夏季10:00-16:00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。
- 科学补水
- 每日饮水1.5-2升,出汗多时需增加至2.5-3升。
- 运动前30分钟饮用500毫升水,运动中每15-20分钟补充100-200毫升。
- 穿着透气衣物
- 选择浅色、宽松、吸汗的棉质衣物,戴宽边帽和太阳镜,涂抹SPF30+防晒霜。
- 关注高危人群
- 户外工作者需每1小时休息10-15分钟,到阴凉处补水。
- 独居老人需定期检查,避免因舍不得开空调导致中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