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高温潮湿环境利于细菌、病毒繁殖,易通过食物、水源或接触传播。防控需从手卫生、食物保存、腹泻处理三方面综合施策,以下为具体措施:
一、手卫生:阻断“粪-口”传播核心环节
- 正确洗手方法
- 七步洗手法:
- 掌心相对揉搓;
-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揉搓;
- 掌心相对,双手交叉指缝揉搓;
-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;
- 拇指在掌中旋转揉搓;
- 指尖在掌心揉搓;
- 手腕旋转揉搓。
- 时长与工具:每步至少15秒,总时长不少于40秒;优先使用流动水+肥皂,无水时可用含酒精(≥60%)的免洗洗手液。
- 关键场景洗手
- 餐前便后:如厕后、处理垃圾后、接触宠物后必须洗手。
- 加工食物前:切生肉、处理海鲜后需彻底清洁双手及工具。
- 外出归来:接触公共设施(如门把手、电梯按钮)后及时洗手。
- 常见误区纠正
- ❌ 仅用清水冲洗:无法去除油脂和病原体。
- ❌ 洗手后用脏毛巾擦干:可能二次污染,建议用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。
- ❌ 免洗洗手液替代流动水:适用于无水场景,但沾染大量有机物(如泥土)时效果下降。
二、食物保存:切断病原体繁殖途径
- 生熟分开原则
- 工具分离:生肉、海鲜用专用砧板和刀具,与熟食、果蔬分开。
- 存储隔离:生肉放冰箱下层,熟食放上层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温度控制要点
- 冷藏(4℃以下):
- 剩菜剩饭需2小时内冷藏,超过4小时应丢弃。
- 叶类蔬菜冷藏不超过3天,根茎类不超过1周。
- 冷冻(-18℃以下):
- 肉类分装成小份,避免反复解冻。
- 冷冻食品解冻后需立即烹饪,不可再次冷冻。
- 加工与烹饪规范
- 彻底加热:
- 肉类中心温度达75℃以上,鸡蛋煮至全熟。
- 海鲜需煮沸后持续加热5分钟以上。
- 避免半生不熟:
- 慎食生腌、刺身等未充分加热食物。
- 豆浆需煮沸后持续加热5分钟(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)。
- 特殊食物处理
- 凉拌菜:现做现吃,避免长时间室温存放。
- 水果:去皮后食用,或用流动水冲洗后浸泡5分钟(可加少量小苏打)。
- 奶制品:选择巴氏杀菌奶,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奶。
三、腹泻处理:科学应对降低健康风险
- 家庭初步处理
- 补液优先:
- 口服补液盐(ORSⅢ):按说明书冲调,少量多次饮用(每5分钟1-2勺)。
- 自制补液:500ml温水+1.75g盐+10g糖(类似ORS配方)。
- 饮食调整:
- 急性期:清淡流食(如米汤、藕粉),避免高脂、高糖、乳制品。
- 恢复期:逐步添加软食(如粥、面条),忌辛辣、生冷食物。
- 药物使用原则
- 止泻药:
- 蒙脱石散:吸附病原体,首次剂量加倍(3g),餐前服用。
- ❌ 避免滥用:感染性腹泻早期使用止泻药可能加重毒素吸收。
- 抗生素:
- 仅限细菌感染(如志贺菌、霍乱弧菌)时使用,需医生指导。
- ❌ 自行服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,导致二重感染。
- 益生菌:
- 腹泻后补充(如双歧杆菌、乳酸菌),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。
- 就医指征
- 高危人群:婴幼儿、老年人、孕妇、免疫力低下者出现腹泻。
- 症状警示:
- 持续高热(>39℃)、血便、严重腹痛、意识模糊。
- 每日腹泻>6次,或8小时无尿(脱水征象)。
- 传染源排查:集体用餐后多人腹泻,需报告卫生部门。
- 预防脱水并发症
- 儿童观察:尿量减少、口唇干燥、哭时无泪提示脱水。
- 静脉补液:中重度脱水需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输液。
四、综合防控建议
- 环境清洁:定期消毒厨房台面、餐具(沸水煮15分钟或使用含氯消毒剂)。
- 饮水安全:不喝生水,桶装水需在保质期内饮用。
- 健康监测:出现腹泻、呕吐等症状,避免为他人准备食物。
- 疫苗接种:高危人群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(婴幼儿)、霍乱疫苗(旅行者)。
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控需坚持“预防为主,早诊早治”。通过规范手卫生、科学保存食物、及时处理腹泻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