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,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、疤痕增生甚至残疾。正确掌握“冲脱泡盖送”五字急救法,能最大限度减轻损伤、促进愈合。以下是详细操作指南:
一、“冲”——立即冷却降温,阻断热力继续损伤
核心目标:通过流动冷水冲洗,快速降低伤口温度,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伤害。
1. 操作要点
- 时间:持续冲洗15-30分钟(或至疼痛明显减轻)。
- 水温:15-20℃流动自来水,避免用冰水(可能冻伤皮肤)或热水(加重损伤)。
- 范围:覆盖整个烫伤区域,包括周围未受伤皮肤(防止热力扩散)。
- 特殊情况:
- 面部烫伤:用毛巾蘸冷水敷脸,避免水流入眼睛或口鼻。
- 化学烧伤(如酸、碱):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,并尽快就医。
2. 常见误区
- 错误:用冰块直接敷伤口。
后果:低温导致血管收缩,可能加重组织缺血坏死。
- 错误:冲洗时间不足5分钟。
后果:热力未完全散去,深层组织继续受损。
二、“脱”——小心去除衣物,避免二次损伤
核心目标:移除粘连在伤口上的衣物,防止脱衣时撕扯皮肤,但需根据烫伤程度灵活处理。
1. 操作步骤
- 轻度烫伤(表皮发红,无水泡):
- 中度烫伤(有水泡或皮肤破损):
- 保留粘连部分,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,避免拉扯。
- 若衣物已嵌入伤口,不可强行脱下,应保留并尽快就医。
- 化学烧伤: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,并用清水冲洗残留化学物质。
2. 注意事项
- 工具选择:使用钝头剪刀,避免尖锐器械划伤皮肤。
- 儿童处理:若儿童衣物与伤口粘连,需先安抚情绪,再用温水浸湿衣物后缓慢剥离。
三、“泡”——冷水浸泡缓解疼痛,进一步降温
核心目标:通过长时间浸泡,持续降低伤口温度,减轻疼痛和肿胀。
1. 操作要点
- 时间:浸泡10-20分钟(或至疼痛缓解)。
- 容器选择:使用干净的脸盆或水桶,避免用浴缸(可能污染伤口)。
- 水温:与冲洗水温一致(15-20℃),不可用冰水。
- 特殊情况:
- 手指或脚趾烫伤:可用小容器单独浸泡。
- 大面积烫伤:若浸泡不便,可改用冷毛巾湿敷。
2. 常见误区
- 错误:浸泡时间超过30分钟。
后果:可能导致体温过低,尤其对儿童或老人不利。
- 错误:用酱油、牙膏等涂抹后浸泡。
后果:阻碍热量散发,加重损伤。
四、“盖”——清洁敷料覆盖,保护伤口并预防感染
核心目标:用无菌或干净敷料覆盖伤口,避免细菌侵入,同时减少摩擦和污染。
1. 操作步骤
- 敷料选择:
- 优先使用无菌纱布、医用敷贴或干净保鲜膜。
- 若无专业材料,可用清洁毛巾、床单代替(需确保无灰尘或污渍)。
- 覆盖方法:
- 轻轻覆盖伤口,避免按压或摩擦。
- 若水泡破裂,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消毒后覆盖。
- 特殊情况:
- 面部烫伤:用无菌纱布折叠成口罩状覆盖。
- 会阴部烫伤:用干净卫生纸或纱布隔开,避免尿液污染。
2. 注意事项
- 禁忌:
- 不可用棉絮、卫生纸等易掉屑材料覆盖(可能残留伤口)。
- 不可涂抹牙膏、酱油、紫药水等(可能引发感染或影响医生判断)。
- 儿童处理:若儿童抗拒覆盖,可用宽松衣物固定敷料,避免抓挠。
五、“送”——及时就医,评估伤情并规范治疗
核心目标:根据烫伤程度,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(如清创、植皮或抗感染治疗)。
1. 就医指征
- 必须就医的情况:
- Ⅱ度及以上烫伤(水泡直径>1cm、皮肤破溃或发白)。
- 烫伤面积>5%(成人手掌大小约为1%)。
- 特殊部位烫伤(面部、手部、会阴部、关节处)。
- 合并其他损伤(如骨折、吸入性损伤)。
- 可居家观察的情况:
- Ⅰ度烫伤(仅表皮发红,无水泡,疼痛轻微)。
- 烫伤面积<1%且无特殊部位损伤。
2. 就医前准备
- 携带物品:
- 烫伤部位照片(便于医生评估)。
- 过敏史、用药史记录(尤其抗生素过敏者)。
- 注意事项:
- 避免自行挑破水泡或涂抹药物(可能增加感染风险)。
- 保持伤口清洁,避免沾水或触碰污物。
六、特殊类型烫伤处理
- 电灼伤
- 立即断电:用干燥木棍、塑料制品等非导电物体移开电源。
- 检查呼吸:若患者无呼吸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(CPR)。
- 覆盖伤口:用无菌纱布覆盖,避免感染。
- 紧急就医:电灼伤可能引发内脏损伤,需全面检查。
- 吸入性损伤(如火灾烟雾)
- 脱离火源:迅速转移至空气新鲜处。
- 保持呼吸道通畅:若患者咳嗽、呼吸困难,取半卧位。
- 紧急就医:吸入性损伤可能引发肺水肿,需高压氧治疗。
七、关键注意事项
- 儿童烫伤预防:
- 将热水瓶、热汤锅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。
- 洗澡时先放冷水再调热水,避免水温过高。
- 老年人烫伤预防:
- 使用防烫伤水龙头或温度调节器。
- 避免长时间接触暖宝宝、热水袋等取暖设备。
- 心理支持:
- 烫伤后患者可能焦虑或抑郁,需给予情感支持。
- 儿童烫伤后需通过游戏、绘画等方式缓解恐惧。